学者必由迹以观本,而不徒滞其迹以求之……如是乃可与言《书》,可与论政矣。
进入专题: 对越 上帝 宗教性 儒学 。不少学者正是根据这些例子把对越与对扬等同了起来。
瞻是以一种崇敬的目光向上、向前、向远方看,因此叶采的瞻对上帝说是对对越上天在义理诠释上的一个突破。葛寅亮诠释的对越有很强的宗教性,对此,他还予以特别申辩:古人举动俱仰承上帝,而与天相对越,自后儒不信鬼神,遂以上帝为乌有,既不信上帝,遂以下民为可虐而三代以上之治不复可见于世矣(《孟子湖南讲》卷二)。但是粤越作为发端语气词,多用在一句话的开头,作为语气词用在动词的后面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。粤若与于转相训,其意为语辞发端或叹辞,如《尚书·盘庚上》的越其罔有黍稷传、《尚书·大诰》的越天棐忱等。这就好像是把心态调整到一定状态、一个频道,就可以接听到上帝的声音、与上帝对接,胡寅即说:郊之为礼,天子所以对越上帝也,上帝虽无情而感应之理,如响之从声也(《致堂读史管见》卷九)。
尽管如此,他们关于扬的解释似也不尽统一,或主称扬宣扬,或主发扬,两者还是略有差别的。这种对帝天神明的敬畏意识,是古帝王政治意识的重要方面,如清代的雍正皇帝曾反复强调道:若朕所行悉合于理,则问心无愧之处,即可以对越神明,而舆情之颂祝与否,皆可置之不问(《雍正上谕内阁》卷五十五),朕之此心可以对越皇考,可以对越上天,可以告天下亿万臣民(《雍正上谕内阁》卷五十五)。可见,大多数中国学者都承认中国传统哲学概念、范畴的模糊性。
(20)曹德本:《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探索》,长春:吉林人民出版社,1986年,第17-140页。其存在也,必有所以存在之故,此即物之充足理由也。但并不是说中国哲学没有自己的体系,只能说没有西方哲学式的体系。可是,正的方法的传入,就真正是极其重要的大事了。
第二,唯物、科学、人文、逻辑等四大认知范式所含内容无不是哲学的要素,因而四大认知范式的应用及其成果,印证了被认知和理解的范畴或命题的哲学内涵,进一步说明哲学范畴的存在。……出言用字如此,欲使治精深严确之科学哲学,庸有当乎?(30) 就是说,气用于表达的意涵过于丰富多彩,什么厉气、淫气、正气、邪气、阴气、阳气等,任何物事都可用气表示与说明,从而导致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难于分辨气的内涵。
唯物认知范式即马克思主义哲学,谁也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辨性。比如,薄忠信认为阴阳学说是量子力学的先驱,量子力学所谓粒子既是可分的又是不可分的,物质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,物质在原子层次上具有两重性,有些情况下,粒子性占主导地位,有些情况下,波占主导地位,物质是以互不相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,粒子是波,波也是粒子的科学论述与阴阳学说完全一致,而阴中含阳,阳中含阴思想与互补原理如出一辙。(29)黑格尔:《哲学史讲演录》(第一卷),贺麟、王太庆译,第128页。首先,儒家肯定人有独立的意志,所谓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
其次,《尚书》的人文思想主要表现在脱离了天神的纠缠,直接肯定了人自身的价值,清晰地表现出道德的自我意识,开始出现重视民意和贵民、爱民的思想,从而成为中国民本式的民主思想的先驱。任继愈(1916-2009)认为,坚是抽象的,它不固定于某物,因而各种共相都是可以互离而隐藏的。(35)但正因为存在差异,更不能以西方哲学否定中国传统哲学的存在。因此,如果承认中国的文化体系,自然也承认了中国的哲学。
其次,儒家肯定人具有道德意识,而禽兽没有。问人何以病?曰邪气内侵。
这种状况,对于精密严谨科学的求取无疑是一大障碍,必须予以改正。先秦时所谓学,其意义可以说与希腊所谓哲学约略相当。
在自然界,则既有所与之原因,必有所与之结果随之。但如果仅就哲学这个词和西方哲学的内容合在一起,则可以说中国没有哲学。人大复印资料《逻辑》2014年第2期。可见,张岱年也很在意道的唯心、唯物性质,但他将道之绝对范畴义、自然而然方法义、对上帝的否定义等抽象性特质揭示了出来。例如,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,中国古代所有哲学学派不能离气讨论哲学,但气带有模糊性、神秘性。第四,由于四大认知范式的身份主要是西方的,因而四大认知范式的应用,说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与西方哲学范畴具有匹配性、可比较性。
(28)牟宗三:《中国哲学的特质》,第119页。所谓哲学,就是对所有这些事体的意义与应用,从事批判性的探讨。
如‘易,就有三个判断来定义,‘易一名而含三义:易简一也,变易二也,不易三也。即如中国老儒先生之言气字。
这种单相的概念,其内涵和外延都十分确定。于是又罗列了人的五种活动或事务:第一是身体的容貌,第二是言语,第三是视觉,第四是听闻,第五是思想。
黑格尔说:中国是停留在抽象里面的。(12)如果这个理不够思辨,还有什么更思辨呢?周云之(1934- )认为,以说出故之故是统指推理的前提和论据。其三,人文认知范式的应用与中国哲学范畴。其三,人文认知范式所发掘和整理出的人文思想体系。
(24)钟罗:《墨辩逻辑学——我国第一个逻辑学体系》,《中学生与逻辑》1982年第4期。因此说,就哲学范畴的有无与哲学范畴王国的存在与否判断中国无哲学,显然是罔顾事实的。
严复(1854-1921)说: 有时所用之名之字,有虽欲求其定义,万万无从者。因为依此四大认知范式实践,可以证明中国哲学不仅有自己的范畴和思辨,而且有自己的体系。
为了回应中国哲学内容是道德所以无哲学判断,张岱年提出了类哲学概念。(31)即先要进行定义,使名词、术语意义明确,不相混淆,才能改变名义不晰、思维模糊的状况。
(43)冯契:《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》,《冯契文集》(第三卷)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7年,第1页。(12)王国维:《释理》,《王国维学术经典集》(上),干春松等编,南昌:江西人民出版社,1997年,第21页。由此我们可做如下推论:首先,四大认知范式所发掘和整理的哲学范畴和命题虽然有限,但足以说明中国哲学范畴的客观存在。③无疑,在张岱年的解释中,气是寓有深刻哲学意涵的范畴。
(30)耶方斯:《名学浅说》,严复译,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1年,第19页。陈喜乐(1957- )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概念、范畴的多义性也表示了关切,她批评了中国哲学概念、范畴在内涵与外延上的混乱情形,她说:西方的概念、范畴是单相的,即一个概念只用一个判断来规定。
因此,以没有思辨性判断中国无哲学也是很难自圆其说的。钟罗认为,墨辩逻辑学是中国第一个逻辑学体系。
中国过去没有成文的哲学史,若不研究西洋哲学史(写的西洋哲学史),则我们著述中国哲学史,便无所矜式。再从此前进读黑格尔,黑格尔的大系统天罗地网,看起来好像是圆教,其实一样不是圆教。